生殖医学杂志

临床研究

  • PPOS方案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IVF/ICSI中治疗效果的研究

    文艳飞;李云;谭美玲;陈希曦;黎淑贞;黎平;

    目的 比较卵泡期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POS)方案和卵泡期长方案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治疗中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因EMs合并不孕症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的患者(282个取卵周期)为研究对象,根据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卵泡期长方案组(n=131)和PPOS方案组(n=151),比较两组患者的促排卵情况、临床结局及累积妊娠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PPOS方案组相比,卵泡期长方案组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剂量低[(200.90±115.07)U vs.(258.28±65.30)U]、Gn用量大[(3 292.37±1 376.43)U vs.(2 935.60±962.30)U]、Gn用时长[(13.05±2.96)d vs.(10.82±2.30)d]、获卵数多[(12.67±7.41)vs.(9.74±6.83)],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泡期长方案组的优胚数及可利用胚胎数均高于PPOS方案组,而优胚率低于PPOS方案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结局比较中,卵泡期长方案组的临床妊娠率(49.59%vs.61.41%)显著低于PPOS方案组(P<0.05),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也均低于PPOS方案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累积临床妊娠率、获得第一次临床妊娠所需时间、累积活产率及获得第一次活产所需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Ms不孕患者行IVF/ICSI助孕时,与卵泡期长方案相比,PPOS方案具有Gn用量少、Gn用时短、优胚率高、临床妊娠率高的优势,可作为EMs不孕患者促排卵的优选方案。

    2025年09期 v.34 1157-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社会支持在不孕症女性焦虑、抑郁状况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刘艳;金洪运;翟海娜;李享;陈秋菊;张旭;张攀;赵春清;陈洁;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在不孕症女性焦虑、抑郁状况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302例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部分、广泛性焦虑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生育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社会支持在焦虑抑郁状况及生育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女性不孕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61.95±9.97)分,广泛性焦虑量表平均得分为(3.40±3.82)分,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部分平均得分为(4.19±4.09)分,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37.94±6.62)分。焦虑和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32、-0.290,P<0.01);焦虑和抑郁与生育生活质量之间也呈负相关(r=-0.507、-0.489,P<0.01);焦虑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27,P<0.01);此外,社会支持与生育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r=0.322,P<0.01)。社会支持在抑郁与生活质量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效应,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9.05%。结论 女性不孕症患者的生育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受损,焦虑和抑郁对不孕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而社会支持在不孕症患者的抑郁和生活质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2025年09期 v.34 1163-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中重度OHSS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

    焦敏洁;段海霞;孙树柳;刘琰;熊莉莉;李小娟;

    目的 评估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伴腹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3年8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妇科收治的437例胚胎移植后发生中重度OHSS伴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37个周期。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置管组(125例,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和对照组(312例,未进行腹腔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留置引流管对活产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病率、不孕年限、促性腺激素(Gn)用量、移植胚胎类型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组扳机日血清雌二醇(E_2)水平及获卵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组的置管时间为1~24d,平均(7.80±3.86)d,未观察到与置管相关的感染、腹内器官损伤等并发症。置管组与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单胎及双胎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腔留置引流管对活产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352,95%CI(0.735,2.485),P=0.332]。结论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是一种有效治疗中重度OHSS伴腹水的方法,且对该类患者的辅助生殖妊娠结局无明显不良影响。

    2025年09期 v.34 1170-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精液优化处理方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

    张阳波;韩婷婷;徐敬良;王琪;严维;黄军;孟祥黔;

    目的 探讨双层密度梯度离心联合上游法与浮游法精液处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在本院采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行常规IVF助孕的2 015个周期(共1 977对夫妇)临床资料,根据精液处理方法不同分为梯度上游组(1 476个周期,共1 447对夫妇)和浮游组(539个周期,共530对夫妇);其中新鲜移植599个周期(共596对夫妇)包括梯度上游组433周期(共431对夫妇)和浮游组166周期(共165对夫妇)。比较分析两组间的基本情况、受精情况、胚胎发育情况以及新鲜周期移植的妊娠结局。另外,选取2024年8月1日至2024年9月15日行常规IVF治疗夫妇中的22例男性精液样本,分别经两种精液处理方法进行优化,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SCD)法检测精子DNA碎片指数(DFI),比较两种精液处理方法后的精子DFI差异。结果 基本情况比较中,除促性腺激素(Gn)用量外,其余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比较中,除浮游组的多原核率(多PN率)显著低于梯度上游组(P<0.01)外,2PN率、D3优胚率、优质囊胚率、囊胚形成率和可冻囊胚率等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鲜移植周期妊娠结局比较中,浮游组的胚胎着床率(34.94%vs.43.38%)、D3卵裂胚临床妊娠率(48.74%vs.60.74%)和总移植胚胎临床妊娠率(48.80%vs.60.05%)均显著低于梯度上游组(P<0.05)。DFI结果显示,两种精液优化处理方法均能筛选出低DFI精子,梯度上游组筛选出的精子DFI显著低于浮游组[0.62(0.40,1.39)%vs.2.02(1.32,6.46)%,P<0.05]。结论 浮游法更有利于筛选出IVF-ET受精中多原核率较低的精子,而双层密度梯度离心联合上游法能获得更低DFI的精子,并且在新鲜移植周期中具有更好的妊娠结局。

    2025年09期 v.34 1176-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细胞质丝状连接在PGT-A患者中的观察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杨扬;苗聪秀;谢平原;张硕屏;

    目的 比较有细胞质丝状连接(CS)的囊胚与没有CS的囊胚差异,探索CS对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的影响,进一步研究CS在胚胎发育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长沙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接受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PGT-A)助孕治疗的186例女性患者的胚胎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囊胚有无CS分为两组:研究组(囊胚有CS,n=135)和对照组(囊胚无CS,n=51),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胚胎发育动力学参数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发育动力学参数比较显示,研究组完成相应细胞事件与对照组相比所需要的时间更短,并且囊胚质量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临床妊娠率(68.1%vs.43.1%)和活产率(61.5%vs.31.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S与胚胎生长发育存在联系,对囊胚质量、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有一定的影响。

    2025年09期 v.34 1183-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临床观察

    桑本玲;温爽;周文娟;李家新;

    目的 探讨环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3年9—12月在民航总医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2mg/kg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给药,48例)与环泊酚组(0.5mg/kg环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给药,48例)。两组患者分别给药进行麻醉诱导,待患者睫毛反射完全消失后行人工流产手术。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起效时间及术中用药情况、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停经天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术中体动次数、追加药物次数、追加药物剂量及应用药物总量等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恢复期间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结束时丙泊酚组的改良观察警觉度/镇静评分(MOAA/S)显著高于环泊酚组(P<0.05)。丙泊酚组的注射痛发生率显著高于环泊酚组(12.5%vs.0.0%,P<0.05),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环泊酚0.5mg/kg复合舒芬太尼给药与丙泊酚2mg/kg复合舒芬太尼给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镇静麻醉效果相当,且环泊酚的注射疼痛发生率更低,患者接受度更高,值得临床关注。

    2025年09期 v.34 1190-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患互动反馈式管理模式在子宫良性疾病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张国瑞;孙梦源;于昕;

    目的 探讨医患互动反馈式管理模式在子宫良性疾病患者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HIFU消融手术中心接受HIFU治疗的270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患者采用医患互动反馈式管理模式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药物使用情况、压力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疾病类型、病灶位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两组患者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后2h显著降低(P<0.01),且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降幅更显著(P=0.03)。此外,研究组在围术期所使用的镇痛药物剂量、术后2h压力知觉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出院时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接受HIFU治疗的子宫良性疾病患者,实施医患互动反馈式疼痛管理模式,能优化其疼痛管理效果,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与压力感受,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最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025年09期 v.34 1196-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卵巢早衰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构建

    周贇;陈平;龚蓉谊;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卵巢早衰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卵巢早衰的发生情况分为卵巢早衰组(n=29)和卵巢非早衰组(n=48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卵巢早衰的影响因素;利用R语言RMS包绘制列线图模型,以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511例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半年有29例患者发生卵巢早衰,发生率为5.6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924,95%CI(1.534,5.572),P=0.001]、睡眠质量[OR=3.888,95%CI(2.536,5.961),P<0.001]、体育锻炼[OR=0.393,95%CI(0.229,0.674),P=0.001]、A型性格[OR=3.219,95%CI(1.478,7.008),P=0.003]、焦虑[OR=3.142,95%CI(1.131,8.725),P=0.028]、抑郁[OR=3.564,95%CI(1.215,10.454),P=0.021]、卵巢早衰家族史[OR=2.408,95%CI(1.372,4.227),P=0.002]、卵巢手术史[OR=3.463,95%CI(1.397,8.580),P=0.008]、人工流产[OR=2.291,95%CI(1.500,3.499),P<0.001]是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卵巢早衰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卵巢早衰的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0.832,0.952)],灵敏度90.90%、特异度75.6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的预测模型拟合度良好(χ~2=5.994,P=0.081);DCA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小于0.96时,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 吸烟、睡眠质量、体育锻炼、A型性格、焦虑、抑郁、卵巢早衰家族史、卵巢手术史、人工流产是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卵巢早衰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预测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卵巢早衰的发生风险,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识别术后卵巢早衰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干预。

    2025年09期 v.34 1201-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生物信息学研究

  •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体外实验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

    赵阳;蒋莹;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探寻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IRDEGs),为EMs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三个子宫EMs基因表达综合微阵列数据集(GSE11691、GSE23339和GSE7305),运用Sangerbox筛选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InnateDB数据库获取免疫相关基因(IRGs),将DEGs和IRGs交集获取IRDEGs,并进行IRDEGs的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TRING构建IRDEGs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外部数据集(GSE135485和GSE201912)对IRDEGs进行验证,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EMs患者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样本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三个基因表达综合微阵列数据集芯片共鉴定266个DEGs,其中上调107个,下调159个,与IRGs交集后共有IRDEGs 61个。GO功能注释富集分析获得199个富集项,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44个富集结果,GO富集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EMs与免疫和炎症通路相关。在外部验证基因集的比较中,排名前十的IRDEGs中FCGR2A、CD163、VCAM1、CD40、FN1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q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Ms患者中FCGR2A、CD4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结论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了EMs中与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FCGR2A、CD40可能是EM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2025年09期 v.34 1209-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不同发育潜能胚胎D5培养液的代谢差异

    陈雪花;陈焕华;黄贵婷;周红;舒金辉;汪彩珠;

    目的 分析不同发育潜能胚胎的D5废弃培养基(SCM)代谢图谱的变化,探索在囊胚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谢物及代谢途径。方法 选取2023年11月13日至12月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胚胎的D5SCM,依据D5囊胚形成情况,将胚胎分为D5优质囊胚组、D5非优质囊胚组和D5未形成囊胚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各组胚胎培养液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分析的共118份培养液,D5囊胚形成率为46.88%,D5优质囊胚形成率为32.81%。不同发育潜能胚胎D5培养液代谢物差异显著,D5形成囊胚组(D5优质囊胚组+D5非优质囊胚组)与D5未形成囊胚组之间共筛选到80个差异代谢物(P<0.05),而D5优质囊胚组与D5非优质囊胚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有44个(P<0.05),其中差异代谢物中L-4-氯色氨酸和泛酸在D5形成囊胚组与D5未形成囊胚组之间、D5优质囊胚组与D5非优质囊胚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5形成囊胚组与D5未形成囊胚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癌症的中心碳代谢、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和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等通路(P<0.05);D5优质囊胚组与D5非优质囊胚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甘油磷脂代谢和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等通路(P<0.05)。结论 不同发育潜能胚胎的D5培养液代谢图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代谢物L-4-氯色氨酸和泛酸可能对D5囊胚形成与囊胚质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及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两条代谢通路可能在囊胚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5年09期 v.34 1219-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过氧化氢通过影响细胞骨架、活性氧和线粒体功能诱发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衰老

    张多多;桂婷;张婉玉;邓成艳;王含必;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H_2O_2)诱发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衰老表型及其具体机制。方法 使用200μmol/L和300μmol/L H_2O_2分别诱导ESC细胞氧化损伤1h和2h,观察ESC形态变化、脂褐素累积情况及细胞骨架状态变化。将300μmol/L H_2O_2处理1h的ESC细胞作为衰老模型组,未经H_2O_2处理、常规培养的ESC作为对照组,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两组ESC中β-半乳糖苷酶水平,采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和JC-1试剂盒分别检测两组细胞ROS荧光强度和线粒体膜电位,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组ESC中衰老标记物(P21、P16、P53)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波形蛋白(Vimentin)、雌激素受体α(ERα)的RNA和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 H_2O_2诱导ESC衰老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随着H_2O_2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ESC由成纤维状态转变为多边形上皮样状态,脂褐素积累增加、细胞骨架微丝蛋白F-actin解聚。和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组ESC的β-半乳糖苷酶水平显著增加(P<0.001),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21、P16、P53、VEGF、ERα、Vimentin的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 H_2O_2可以诱发ESC衰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骨架状态、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等发挥作用。

    2025年09期 v.34 1229-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聚ADP核糖基转移酶1调节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的研究

    许倩;史瑞欣;颜桂军;曹广义;孙海翔;

    目的 探究聚ADP核糖基转移酶1(PARP1)及其介导的聚ADPr修饰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卵巢组织免疫荧光、卵母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实验明确PARP1在小鼠卵巢和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收集3周龄小鼠卵母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抑制组:对照组培养基中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抑制组培养基中添加PARP1特异性抑制剂AZD5305。观察两组卵母细胞的发育情况,通过卵母细胞微量转录组测序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卵母细胞活细胞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两组细胞的转录情况和线粒体功能差异。结果 PARP1在小鼠卵母细胞中表达丰富。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组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第一极体排出率显著下降(65.14%vs.82.16%,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组差异基因中下调基因居多,且下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凋亡”和“蛋白水解”信号通路,q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染色结果显示抑制组磷酸化的H2A.X信号增加,线粒体信号降低,线粒体超氧化物信号增加。结论 PARP1及其介导的聚ADPr修饰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PARP1功能缺失会引起卵母细胞质量降低。

    2025年09期 v.34 1238-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卵巢皮质异种移植免疫缺陷鼠后卵泡存活及血管生成研究

    华蓬勃;高原;张明;杨怡卓;穆莎;尹迎辉;彭红梅;

    目的 观察人卵巢皮质异种移植免疫缺陷鼠后的卵泡存活情况、变化规律及血管生成情况。方法 将冷冻人卵巢皮质解冻后移植至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腹部皮下,分别在移植后的1周、2周、4周取出卵巢皮质。根据卵巢皮质是否移植及移植取出时间分为未移植组、移植1周组、移植2周组和移植4周组,各组卵巢皮质进行酶消化后进行中性红染色以及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CD31和CD34染色,观察分析各组卵泡存活情况、变化规律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卵巢皮质中性红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1周组、移植后2周组、移植后4周组的活性卵泡数均显著低于未移植组(P<0.01);卵巢皮质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1周组、移植后2周组、移植后4周组的正常卵泡数均显著低于未移植组(P<0.01);移植后卵巢皮质的CD31、CD3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2周组、移植后4周组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移植后1周组(P<0.05)。结论 冷冻人卵巢组织解冻、异种移植至NOD/SCID小鼠后,可见卵泡生长,卵巢异种移植后1周血供初步建立,随着移植时间延长,血管密度递增,于移植后4周可见肌性血管生成。

    2025年09期 v.34 1248-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酸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少弱畸形精子症的潜在治疗作用

    郭睿;朱文靓;彭霞;徐丽云;赵琼珍;汪梅芳;黄卫东;

    目的 探讨叶酸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少弱畸形精子症的潜在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少弱畸形精子症模型,选取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叶酸低(0.000 25mg/只)、中(0.000 5mg/只)、高(0.001mg/只)剂量组,每组10只;另选取20只正常小鼠,随机分为叶酸-安全性组(0.001mg/只)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连续灌胃28d(0.2ml/只),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结束12h后眼眶采血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激素[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检测,摘取小鼠附睾及睾丸组织进行脏器指数测定、附睾精子检测以及睾丸组织的HE染色,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安全性组的激素水平、精子活力和精子畸形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叶酸三个剂量组的T水平、精子总数、精子活力均显著上升,FSH和LH水平均显著下降;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显著下降(P<0.05)。三个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的T水平最高(P<0.05),中剂量组的LH水平及精子活力最高,低剂量组的FSH水平及精子总数最高(P<0.05);精子畸形率在高剂量组中最高且随剂量减少呈下降趋势。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小鼠睾丸生精小管形态异常、基膜受损、精子量减少、精子分布混乱等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叶酸可不同程度的改善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少弱畸形精子症,且0.000 5mg/只的剂量改善更为明显。此外,安全性实验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叶酸干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25年09期 v.34 1255-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病例讨论

  • 抗苗勒管激素异常升高是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固有特点

    张嘉慧;邓姗;

    既往我们很少在性发育异常(DSD)病变中检测抗苗勒管激素(AMH)。按一般推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是一种男性雄激素因受体缺陷无法发挥相应作用的DSD疾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雄激素符合正常男性水平,在性腺功能正常而无继发肿瘤的情况下,AMH也应符合正常男性水平。而随着AMH检测在妇科内分泌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在DSD管理中也越来越多地检测AMH,随之发现AIS患者的AMH水平通常都异常增高,甚至高于颗粒细胞肿瘤患者的水平,而术后病理并无肿瘤。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突出的激素异常特点呢?通过文献复习,我们了解到这与性发育的过程以及AMH的调控机制密切相关,46,XY DSD患者的AMH变化远比卵巢发育不良复杂多变。

    2025年09期 v.34 1263-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病例报告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外阴巨大尖锐湿疣患者的成功处理1例

    李依霖;袁媛;余兰心;崔盈佳;王雪新;樊庆泊;冯林垚;刘迎;乔雪;

    总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外阴巨大尖锐湿疣患者的治疗护理经验。处理要点:实施个性化换药方案,促进伤口愈合;合理使用护理用具,预防伤口污染;动态评估感染风险,实施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全面监测贫血指标,实施综合性管理;平衡SLE治疗与术后恢复,管理药物副作用;提供心理支持,促进患者身体形象重建;进行出院指导,制定长期随访计划。经过47d的治疗,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已出院并进行门诊随访。

    2025年09期 v.34 1266-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外阴巨大尖锐湿疣患者的成功处理1例

    李依霖;袁媛;余兰心;崔盈佳;王雪新;樊庆泊;冯林垚;刘迎;乔雪;

    总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外阴巨大尖锐湿疣患者的治疗护理经验。处理要点:实施个性化换药方案,促进伤口愈合;合理使用护理用具,预防伤口污染;动态评估感染风险,实施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全面监测贫血指标,实施综合性管理;平衡SLE治疗与术后恢复,管理药物副作用;提供心理支持,促进患者身体形象重建;进行出院指导,制定长期随访计划。经过47d的治疗,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已出院并进行门诊随访。

    2025年09期 v.34 1266-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早孕期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1例

    田雨;高瑶;孙艺华;张煦;栗霈;张国福;张燕玉;田晓梅;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临床少见且误诊率较高,该疾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进展为妊娠破裂和大出血,严重威胁母体健康。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早孕期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的诊疗经过,旨在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2025年09期 v.34 1270-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胚胎移植单卵三胎自然减胎后分娩双胎1例

    于涵煦;曲庆兰;赵冬梅;刘雪梅;

    单卵三胎妊娠的孕妇和胎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关于单胚胎移植后单卵多胎妊娠的处理经验不足,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支持。本文报道了1例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单卵三胎妊娠自然减胎并成功分娩双胎的病例,对既往文献中关于单卵三胎妊娠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机制进行复习,讨论和分析本例患者自然减胎的可能原因。

    2025年09期 v.34 1274-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赵佳怡;康宜凡;刘建荣;

    排卵功能障碍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不孕的最主要原因,尽管无排卵及稀发排卵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一定的纠正,但PCOS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仍然较低。即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体外受精筛选优质胚胎进行移植,也无法改变PCOS患者高着床失败及妊娠丢失率的现状,提示PCOS患者可能存在子宫内膜发育与分化障碍,包括接受胚胎能力下降、能量代谢异常、血液灌注差、子宫内膜慢性炎症等。本文针对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变化及其受损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PCOS患者不孕症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的靶向干预策略。

    2025年09期 v.34 1278-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PCO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潘丽媛;刘唱;陈琳;王超;刘羽;刘梅梅;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育龄女性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功能失调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排卵功能障碍、高雄激素血症以及卵巢多囊性改变。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作为细胞在缺氧环境下应答的关键性转录调节因子,可能参与了PCOS发病进展过程。本文从卵巢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代谢异常以及慢性炎症等多个方面,来详细阐述HIF-1α在PCOS发病与进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PCOS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34 1284-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减重治疗的研究进展

    欧阳雅囡;隋娟;李艳红;王娜娜;任梦雪;陈瑞雪;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慢性炎症、高雄激素血症、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显著增加流产、妊娠并发症等风险,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PCOS患者常伴随着肥胖,肥胖不仅是PCOS的重要表型特征,更是其病理进展的驱动因素。因此,减重是治疗肥胖型PCOS的首要目标。通过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代谢手术、中医药等多种方法减重,可有效改善代谢紊乱、恢复排卵功能。本综述系统阐述肥胖型PCOS患者的发病机制,论述减重治疗对其内分泌和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旨在为深入了解该疾病及其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

    2025年09期 v.34 1290-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rop-2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靶向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苏昊;冯凤芝;

    近年来研究发现,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是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靶点分子,其异常表达对肿瘤增殖、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起到调控作用,同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密切相关。以抗体偶联药物为主的抗Trop-2治疗在表达Trop-2的多种难治性实体瘤中展现出显著且持久的疾病缓解能力,对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同样显著。这些研究或将为晚期、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带来新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Trop-2的功能及其在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作用及相关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启发临床对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策略制定的再思考。

    2025年09期 v.34 1296-1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